有任何全腦開發的問題,都可以找麵包老師喔! 歡迎訂閱我的這個網頁。

  • 奧美嘉兒童全腦開發

    伯瑋老師想讓愈來愈多台灣的孩子,重視「愛」、「獨立思考」、「終生學習」以及「自我探索」,來面對未來的快速變遷以及環境威脅。

自學?共學?上學?體制內、外?

伯瑋老師相信很多家長已經對體制內的教育感到心寒,紛紛發起自學團體,強調自學的好處。

我私心覺得蠻好的。

因為我們的家長真的很重視孩子的教育,不希望輸在起跑點、轉折點!更何況AI等先進科技等著佔領地球,當然要讓我們人類更有生存的空間和意義,對吧?

可是有幾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問問看:
我們的孩子是否真的適合自學?
我們真的了解孩子要什麼嗎?
我們對自學的定義是什麼?方式是什麼?

要回答這些問題,我們先將「人」分成簡單的二種吧:
一、社會型
二、認知型

社會型簡單來說,他需要團體。
認知型簡單來說,他不一定。

社會型的孩子,需要在團體裡面尋求力量,他需要的是一種被認同的感覺,所以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,如果老師家長給他一些小任務,比如當班長、排長、或是小老師,他可以做得盡善盡美,並且以此為榮,若再加上同學、老師、家長的認同加持,孩子在學習上面的內在動機就會產生!

但認知型的孩子不一樣。
認知型的孩子,對於任何事情都要先了解為什麼,可能他需要先知道這件事情有趣在那裡?對他的意義是什麼?他做了會怎樣?不做又會怎麼樣?他必需要在這樣的認同與理解後,才會產生內在動機進而行動學習,甚至是吃了悶虧後,他才能感受到學習對他的重要性。

所以問題來了:
今天若我們只給社會型孩子一個人在家自學的機會,若帶著社會型孩子的引導者其實不那麼懂得引導,那麼,孩子產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機率有多大呢?
若今天給認知型的孩子到學校上課,遇上一個很懂得開啟孩子內在動機的老師,那麼,他開啟動機的機率又多大呢?

雖然台灣的教改有點不是很成功,但團體生活仍是孩子長大後,必需獨立面對的挑戰,身為家長的我們,應該不希望孩子到時在社會上不能適應,儘管孩子是天才,最後還是抑鬱終身吧?

所以我認為,自學要辦得成功,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,若他有強烈的團體需求,應該要常常讓孩子與不同的自學孩子聚在一起學習,並且讓孩子間彼此找到認同,還能互相扶持鼓勵,但這也要回歸引導者的帶領。

對於喜歡自學的的孩子,我們要讓他了解一下團體生活的好處在那裡,對他未來的助益是什麼,千萬不能讓他產生排斥人群的心態,因為只有一個人的話,成功的機率是會大減的,但是這也來自於引導者的帶領。

所有問題的答案就在於「引導者」。

伯瑋老師是社會型的人,但我很多事情是自學的,可是我會把我學到的分享給別人,當我獲得別人的認同時,我會更更更想重覆做學習的事情,因為我想分享。雖然聽起來有點私心,但我還是幫助到了認同我的人。

願與所有對教育重視的家長分享。

ps. 伯瑋老師的分類是依據皮紋學:我們的前額葉所掌管的精神功能裡面,有一類型是社會模仿型,佔約45%,另一類型則是認知型,佔約35%。類型簡述可以看這篇

相關圖片相關圖片
Share:

兒童全腦開發︱大腦的成長階段與全腦課程選擇建議

想要給孩子參加全腦開發課程,但卻不知道該怎麼選擇?

No problem!先讓伯瑋老師跟家長說明一下「大腦的成長階段」之後,在選擇上也會比較有所依據。首先我們先看下面的圖片:

所以身為家長的我們必需了解,孩子的大腦在母親孕期時,就開始快速地成長了。所以老一輩的長輩常說胎教很重要,其實是很有科學的根據的!

對於0~3歲的孩子,雙眼的視覺、身體的觸覺、雙耳的聽覺…等都是極快速地成長,所以身邊不同的環境就是全腦開發最好的教室,家長們不一定要急著帶小小孩到外面找老師上課,反到是應該多和寶寶說話幫助他發展語言、多陪寶寶看早教的故事書、察找週邊環境訓練觀察力、帶著寶寶聽好聽的音樂、玩操作性的玩具如小積木或針對感官發展的桌遊…等,其實都可以幫助孩子做腦力開發。

4~6歲的孩子,開始進入「認知發展期」、「書寫及閱讀敏感期」,並且對於團體生活產生需求(社會化發展),這個時候便很適合加入學校與老師的正式訓練,這個時期就建議可以積極培養孩子的六大學習力了,比如四大專注力的訓練、想像力與創造力、觀察力與閱讀…等等。

對於小學階段的學齡孩子,家長也不用特別擔心,因為孩子們的大腦可塑性都很高,這個時候還是可以按步就班培養六大學習力,讓孩子在學校有「黑馬」的感覺,當孩子找回天賦與自信的時候,內在動機與熱情的重新啟動,一樣可以支持孩子未來的學習發展與成績。除了上述較基本的學習力之外,這個時候可再加入「邏輯訓練」、「心智圖筆記」、「快速記憶」等訓練,讓孩子的學習能力更上一層樓!
Share:

總網頁瀏覽量

FB粉絲專頁

facebook粉專 code

搜尋此網誌

熱門文章

網誌存檔

技術提供:Blogger.